如鯁在喉的想念。許光漢〈別再想見我〉歌詞分析,索性建一道你我都闖不進的心牆

2020年10月,〈別再想見我〉上架各大串流平台,當年未聽先轟動,竟是笑容陽光、眼神卻留有憂鬱的演員許光漢,首開金口的作品。會有這樣的印象,還是要提到前一年(2019)一連兩部幾乎奠定他目前影視生涯的代表作品《陽光普照》和《想見你》。

演員首任歌手發單曲,選擇符合大眾聽感習慣的華語流行歌在所難免,然而許光漢卻坦言:「對於剛開始唱歌的我真的有點困難,但Penny姐做的是很對的事情……我的能力還太不足,所以有時候會聽不懂她說的。只能從錄音的過程裡,邊問邊揣摩。」[註1]原來生涯第一首歌請來了創作歌后戴佩妮擔任詞曲及製作人,雙方並非首次見面,但不約而同地互相謙讓、怕造成對方麻煩的舉動還是令眾人莞爾。誠然,這首歌最終仍憑藉歌曲影響力站上了各大音樂串流平台年度百大單曲,並於隔年(2021)底正式收錄在個人首專《許光漢》中。

再隔三年(2024)大疫漸歇,樂壇大將們的回饋之作冉冉而起,戴佩妮也發行了出道二十多年來首張翻唱專輯《雙生火焰》,把過去交給他人的作品再拿回來重編重唱,其中便有這首〈別再想見我〉。沒想到卻在某次專訪時大嘆:「我不覺得是我寫的歌好耶!」[註2]顯然仍是謙詞,也加上一點筆者私心,於是想認真一探究竟。

回頭檢視〈別再想見我〉在網路上的討論,大部分聚焦在2020/11/17上傳了長達十一分鐘的「電影式音樂錄影帶」上,回歸許光漢演員身分而拍了一場「姊弟三角戀」的情感戲。其中貫穿整部MV一段詩意文字似乎出於編導陳映蓉,暫定書名為《記桃花源》,成為剖析角色心理和這首歌的重要文本。相對歌詞內容則較無過多細節討論,但幾乎不約而同讚嘆作品保持高度的「戴式風格」。筆者認為這正是做到了「敘事口語化」才能讓多數讀者僅需淺嚐就能體會並帶進自身生命裡,但好讀並不代表好寫,細讀歌詞會發現,這首歌「僅用第一人稱視角來『片面解釋』這段關係」,思念看似如鯁在喉,仍在愛與決絕中矛盾,其實主角正「理性地分三階段將對方趕出心牆」,也同時把自己逐出牆外。而最耐人尋味的還是末尾索性一詞,讓作品成為一篇開放性結局的故事。

本篇先以段落分析,逐步拆解詞人用時、空間挪移的方式鋪排內心的膠著,最後再以重點賞析的方式點出歌詞以外可以延伸思索的內容。同樣地,想快速了解歌詞段落大意的讀者,可以跳至每段小結與最後的賞析和結論閱讀。


〈別再想見我〉有著標準的主副(導)歌各兩段落(A、B、C段1、2),只是特別多了橋段(Bridge)和一段同副歌樣式的結尾段落,是一種適合講故事的段落安排。

還記得嗎 那場煙火
見證我們倒數愛情時 特別冷漠
還記得嗎 受傷的是我
不斷執著過往的細節 哪裡出錯

(主歌A1、A2)

主歌前兩句背景在難得的日子,但因為是「還記得嗎」這句疑問,代表是過去某個時間。「煙火」一詞放在當下是「紀念絢爛的愛情」,而放到過去再提起就凸顯了它的「短暫」。第二句歌詞確定了看向那個時間點的目的是「證明過去那個時候便已留下關係結束的訊號」,倒數愛情落實了此處煙火是象徵著短暫,並透過見證一詞詩意而隆重地強調當時的關係已走向末路。

後兩句則略帶責備意味,對照後面歌詞發現「對方」到後面才出現,因此可以確定主歌這段話是在「自我問責」,為何自己是「受害者」卻要「檢討自己」?可見這段關係的破裂,從主觀視角來看是全歸咎於對方,因此逐步建立起自我防禦機制。不斷執著一詞更加強化了這樣的剝奪感、不安以及自責,於是武裝自己,甚至要開始證明自己可以活得比對方更灑脫。

小結:
透過主歌鋪陳確定兩件事,一是用倒敘確立這是「已結束的關係」,二是因為不斷自責,而開啟了主角的防衛機制,告訴自己錯不在己,不該責備自己,而是要證明自己可以過得比對方更好,活得更灑脫。

雖然沒有想要躲 街上人潮一樣多
但沒想到轉個彎遇見了你 卻如此不灑脫

(導歌B1、B2)

結束了上段回憶,卻切換到了另一段回憶,記錄下在那之後碰巧撞見了對方,迎來內心翻江倒海的舉動。歌詞第一句看似毫無來由,就像事件過後回頭補述當下的心情,卻也凸顯當時自己故作堅強。對比第二句「轉個彎遇見了你」時的驚慌失措,證明自己不如之前想像地果敢,還是會想念,卻又告訴自己不該對破壞感情的「元兇」仁慈,於是想念化為執念卡在中間動彈不得,於是才有了接下來的情感抽離三步驟。

小結:
導歌還是在回憶,只是切換到了撞見對方的時候,證明自己之前只是故作堅強,發現想念仍在,但主角把它化為了排拒對方的執念,使自己卡在了中間動彈不得,並迎來了這段故事的高潮。

下意識的你就別再擁抱我
別以為只不過是個自然動作
如果可以微笑點頭地輕描帶過
漠視我都好過假裝熟絡

(副歌C1、C2-第一段落)

有了主歌和導歌的鋪墊,確定了自己身處愛與決絕的矛盾,於是副歌進入了第一階段的「清理」。第一階段要破除過去下意識習以為常的舉動,從肢體碰觸上進行關係分離。其實主角的決定相當勇敢,用別以為表現狠心分開的決心,用如果可以留下一絲渴望這段關係回到未受傷狀態的念頭,貪圖一點留戀。但主角仍必須要用更為強烈的阻絕手段,希望對方漠視自己來斷除念頭。

下一次的你就別再提起我
別以為只不過是個貼心問候
如果可以還是朋友 我會無話不說
無視你就可以輕鬆地隱瞞著
現在我有多麼地難過

(副歌C1、C2-第二段落)

第二階段切割過去養成的貼心關照,請對方別再提起我,在斷除言語問候上同樣進行關係分離。不過也能看到主角果敢背後的脆弱,無視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留下破敗的內心城垣,也將現在我有多麼地難過的自己逐出城外,以更嚴厲地把守來防下對方的殷勤與柔情攻勢。

副歌這兩段下來會發現主角的應激反應相當大,甚至拒絕了如朋友般關心的互動,只因為主角必須平衡這份曾很在意,如今卻形同陌路的認知失調,詞人細節地將主角的狠心與脆弱、理性與感性穿插羅列,再以直接而口語化的方式敘事,讓讀者容易入情。

小結:
副歌以「別再」進入情感抽離三步驟,第一階段破除過去習以為常的舉動,隔絕肢體碰觸來進行關係分離第二階段切割過去養成的貼心關照,斷除言語問候同樣達到終止關係的決定。透過「別以為」來表現決絕,用「如果可以」留下一絲念想,並以口語化的方式便於理解。

關係確定已經不在 錯愕也是意料之外
彼此都沒練習 別急於一時 反應太快
當我靠近你的心跳聲 僵硬的我什麼都跳針
但擁抱的力度卻僅以禮貌相稱

(橋段-Bridge)

這首歌最重要的段落在橋段(Bridge),第一句看到理性和感性的自己酣戰;第二句違背前面的狠心,反而露出柔情一面安慰對方;第三、四句發生了鋪陳最久的關鍵舉動,終於決定了結局。一句句拆解:

關係確定已經不在這是故事開頭便已確定的事情,也是促使理智的自己做出一系列情感抽離的舉動,正常來說再相遇時感到錯愕應該是超出預料的,畢竟雙方都已成過去式。不過下句歌詞卻在「錯愕」「意料之外」中間加入「也是」似乎暗示儘管理智上知道關係已結束,但在感情上,再次相遇時感到錯愕並非完全出乎意料。縱然已明示「別再見你」,但內心仍然對重逢相愛感到一絲嚮往,於是這樣的錯愕感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意料之中,這種複雜的矛盾心理,深刻呼應了前面提到的「不灑脫」。

下一句「彼此都沒練習 別急於一時 反應太快」是感性稱制,告訴自己也提醒可能比自己還更慌亂手腳的對方,重逢雙方都沒作好準備,所以請冷靜判斷現況、謹慎應對,也許是這段關係的最後一轉圜餘地,也可能只是最後的迴光返照,才送出這波關心。

最後兩句話當我靠近你的心跳聲 僵硬的我什麼都跳針 但擁抱的力度卻僅以禮貌相稱結局收束得謹小慎微,亂序而跳針的是自己,表現出來的禮貌也是自己,主角把「可能復合」的選擇交給了對方,得知對方仍回以「禮貌擁抱」後,便確定了關係走到了結局…

小結:
橋段將重逢時迎面而來的矛盾舉動搬上檯面,分析自己在情感上仍為再次相愛而心生嚮往,接著出聲安慰對方和自己,一起見證是關係重燃還是迴光返照,最後以擁抱恢復「禮貌相稱」確定關係走向結局。短短四句,卻將需要萬言的難解之事,內心的糾結畫上句號。

下雨時的你就別再想見我
別以為只不過是個耐心等候
早已被雨淋濕太久 還有什麼好說
索性當作那個人有一點像我
撐著傘背對你走

(結尾-Outro)

最後一階段的情感抽離步驟點出了這首歌的主題「別再想見我」,時空似乎回到了當下,兩人重逢擁抱後,準備道別。「雨天」本應賦予情侶撐傘愛情升溫的象徵,但在後面這句「早已被雨淋濕太久 還有什麼好說」徹底打碎希望,代表這零星雨點根本不比過去對方傷害自己還來得「心寒」,並在該階段徹底切開與你之間的聯繫,與對方成為陌生人。

最後這句就索性當作那個人有一點像我似乎可以推測對方當初愛上自己的原因,可能只是像極了對方曾深愛過的人,如果對方愛的並非真正的「我」,而是透過「我」去懷念或投射另一個人的情感,那麼這段不對等的愛情似乎就能讓自己更容易放下。前面有提到,這是首「僅用第一人稱視角來『片面解釋』這段關係」的作品,缺乏另一方觀點,不過就算不是事實也不影響主角開啟自我防禦機制,那麼前面做出不願做朋友、只想成為陌生人的執著也就可以順理成章了。

但結局就這樣收尾了嗎?筆者認為還有一件重要的地方未解決,那就是索性一詞,就目前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釋義,用作副詞時意思是「乾脆、直接了當」,不過這個詞語在不同情境下可能有不同語氣,如果只是宣洩情感、內心懷著無奈,那麼就會單純從個人情感出發,並做出稍微「負氣」的決定;而如果是決定不再拖延,採取果斷行動,那麼後面做出的事就會「心口合一」。到底經歷那一次擁抱後有沒有選擇放下?還是多年後終於選擇釋懷?讓這首歌成為一個開放式結局的故事。

小結:
從個人視角看待這段關係會發現,對方可能只是透過自己去懷念另一個深愛的人,於是最後一階段徹底切開與對方之間的聯繫,成為陌生人。但「索性」一詞到底出於懷揣無奈還是果斷行動?讓這首歌成為開放式結局。


重點賞析一、真的這麼想忘掉一個人嗎?試試失去回憶會怎樣?-情感抽離三階段方法與其他可能

〈別再想見我〉歌詞讀來最讓人玩味的地方,便是情感抽離三階段,從「下意識」、「下一次」到「下雨時」會發現,主角一次次將關係距離拉長,要求對方從別再有貼近肌膚的舉動、朋友般的關心,到最後要如陌生人般不再相見。在認知自己正在情緒漩渦,每個關心與相遇都是折磨,甚至轉為憤怒的時刻,除了強烈的自我防禦機制外,更渴望的應該是「乾脆就當這段關係不曾存在過」,少了這段關係,也許就能如歌詞所寫「還是朋友 我會無話不說」。既然如此,那麼試試看失去回憶會如何?

來源自:《王牌冤家》

《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便是想像未來科技可以消除人們記憶,進而探討關係哲理的電影。Joel和Clementine兩人因爭執而分手,先後踏進診所準備消除與對方有關的記憶,中間因為重溫了兩人甜蜜的回憶而冰釋反悔,而重逢後再啟關係時,卻又收到了過去對這段關係痛苦、抱怨甚至羞辱的回憶資訊,準備再次結束關係時,有了這段對話。

喬爾,我只是個在尋找自己一蹋糊塗的女孩,我不完美。」Clementine
我看不出我不喜歡妳的地方。」Joel
但你以後會!你會想到一些事,我會感到無趣…」Clementine
okay.」Joel回以無奈卻意味深長的微笑。
okay?」Clementine先是疑惑,接著也慢慢破涕為笑。

故事最後他們體悟到,誰都不是完美的,包容彼此的缺陷才是關係能走下去的動力之一。〈別再想見我〉的故事背後並沒有更多關於雙方決定分開的原因,抑或是對方到底犯了什麼錯。但如果在分開當下選擇「無痛失戀」勢必無法擁有重生過後的釋然,更不會有灑脫,甚至造就自己的新價值觀可能從此潰堤與其忘掉一個人,不如保有一絲仍舊相愛、回到過去關係的可能,再以這份執念去衝撞現實,如果對錯衡量後仍願意包容彼此,再成佳話也不無可能,但如出於從頭至尾的「背叛」還是得好好收尾

你可以將一個人從記憶中抹去,但要打從心底忘了對方又是另外一回事。」(You can erase someone from your mind. Getting them out of your heart is another story.)-《王牌冤家》

遺忘何其難,就算通過三階段情感抽離除去對方的消息,記憶仍然會肆無忌憚地侵擾著。


重點賞析二、「敘事口語化」的內容可以馬上代入到自己的世界嗎?

作為全詞曲創作的戴佩妮,有名的情歌佳作不少,如:〈怎樣?〉、〈街角的祝福〉、〈黑白鍵〉等,及後來拿回來唱的〈擁抱你〉、〈說實話〉等,大部分傳唱金曲都不是文字拗口、意象複雜的作品,因為「戴式歌詞」勝在段落安排,層層逼近問題核心後,再以兩字或四字詞點醒,留下耐人尋味的結局。因此在閱讀上往往會被戴佩妮「牽著」走向最痛處,以「痛醒」的方式釋放情緒來達到療癒。

不過戴佩妮其實也給讀者選擇一條細讀的道路,如〈別再想見我〉在橋段安排「錯愕也是意料之外」,細微表達理性與感性背道,卻皆為合理的矛盾狀態,最後以「索性」大開多種結局可能,貼心提供仍然放不下的聽眾有流連的地段,當然也給出可能辦法去面對後續現實生活的考驗。若無這些思索,可能不會明白創作者留給樂迷的溫柔有多麼豐厚。所以行有餘力,好歌詞都能提供值得思考、實踐的價值觀。


重點賞析三、文字與影像間的時間轉譯-試析MV與文字間共構出的距離美感

相信不少人也相當喜愛〈別再想見我〉長達11分鐘的「電影式音樂錄影帶」,勢必對這段穿插在影片中師生兩人所讀的文字不陌生:

天一亮我往窗外看,一整片海,海很近,近得離我只有一條岸,岸上有人錯落有致,像群花一樣。窗內,我用一整夜,與這個女人歡好,終至破曉,我不知道自己是離岸了還是靠岸,他似乎比我成熟得多,我記得他像長了我兩百歲,以至於在靈魂上我將永遠是低幼的,以確保他對我的忍受。

書名暫且定名為《記桃花源》,合理認為這是編導陳映蓉所寫,或是一段她完全認同的文字刻意加進影像中。

深入了解會發現,陳映蓉導演早在2012年某次為宣傳電影《騷人》的專訪中[注3],便透露了自己過去最想拍的是陶淵明《桃花源記》,特別喜歡「一進洞裡,待出來時,一日十年,天上人間」(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時間轉譯與虛實連結。這樣的流逝感其實也體現在〈別再想見我〉MV那段朗誦文字,如:「我用一整夜,與這個女人歡好,終至破曉,我不知道自己是離岸了還是靠岸」、「兩百歲」、「低幼的」等,不曉得自2012年後陳映蓉導演是否真成功實現她的願望?但至少已透過這部MV部分實現了她的理想。

當然編導並非毫無根據地擅加劇本。〈別再想見我〉的歌詞也同樣使用了時間的轉譯和虛實連結,從主歌的還記得嗎到分階段抽離情感時的副歌段落下一次下雨時,這些內容都足以橫跨過去及「別再相見」的未來;另外在虛實之間建立模糊的連結也出現在導歌遇見了你到橋段擁抱的力度卻僅以禮貌相稱與結尾撐著傘背對你走的交界處。詞人並沒有(也不必)提供時間軸,因此在回憶與現實,甚至幻想之間存在著曖昧不清的朦朧感,兩者各抓住了「距離美感」,戴佩妮落實到了文字,逐步劃出界線,而陳映蓉編導則落實到了角色年齡,以「師母」與「學生」間禁忌上的暗戀做到另一種「距離美感」。


重點賞析四、「索性」一詞的開放性結尾與雙生歌曲的不同解讀

延伸來看歌詞結尾處的「索性」一詞,究竟是「負氣的決定」還是「心口合一的果決」?筆者認為創作當下應該仍心事未解,還沒辦法將這份如鯁在喉的思念吐出,不過也因為有「索性」這樣具有彈性的用詞,多年以後再看就會把當初的決定視為果敢,繼續前進。

而這在原版許光漢與後來戴佩妮拿回詞曲再翻唱的版本有著天差地別的心境。戴佩妮在專訪中表示,許光漢的版本有種「漂浮感」,而自己重編的版本則偏「落地感」前者以弦樂來推高氛圍,承接許光漢相較低音域的聲嗓,這樣的不確定性、游離感,甚至有些夢幻泡影的感覺,反映的是放下卻仍帶有一絲迷茫與不捨的內心。而後者則主要以一把吉他或一台鋼琴陪伴,偶搭弦樂與不過於搶耳的節奏鼓,以凸顯歌者(戴佩妮本人)本身的聲線,相對來說更為堅定、踏實且成熟,歌詞上少了第二次主歌,並適時重複唱出背對你走雖然仍會難過,但心態上已更加穩定,以此來表達告別過去傷痛的決心。

於是兩首歌對應歌詞本身可能存在的兩種結局情緒,讓它們有了安身之處,也讓聽者更能依據當下情緒挑選適合的作品收聽。包容那些還適應不了的撒手決定,保留未來走出後,仍有處可以平靜回憶的空間。


不會忘記的永遠不會忘記,會忘記的留著也沒有用。」-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現代人對於「永遠」的嚮往已不如從前,因為明白永恆不變可能帶來的束縛與不快樂。當然,承諾依然重要,只是在關係面前彼此可以更著重在當下。可這並不表示關係結束後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豁達與自信,再去面對下一段感情。

〈別再想見我〉承接了許多受傷的心,他們拼命想灑脫,以為就能不再為這段無果的感情終日茶不思、飯不想。沒想到建上三道枷鎖及一座城牆,把自己和對方都排拒在外後,內心更像待在另一道囹圄。因此這首歌未說的積極意義應該是,卸下那座心牆與枷鎖,並珍惜那些忘不了的事,不管最後選擇重修舊好或另謀他緣,都會在不設限的情況下前進,這才是灑脫

最後,筆者整理幾項結論,供讀者參考:

結論一、

這是首「僅用第一人稱視角來『片面解釋』這段關係」的作品,透過時間與虛實手法,從主歌的還記得嗎到分三階段抽離情感時的副歌段落下一次下雨時,其實橫跨了過去及「別再相見」的未來,另外自導歌遇見了你到橋段擁抱的力度卻僅以禮貌相稱與結尾撐著傘背對你走的交界處,表現「距離美感」

結論二、

戴佩妮在歌詞上多做到「敘事口語化」,讓樂迷得以輕易帶入故事,卻也貼心提供細讀者可獲得的療癒資訊,給予在情感中仍流連的樂迷,能夠去面對現實生活考驗的方法。

結論三、

許光漢和戴佩妮兩種詮釋版本正好安放在〈別再想見我〉兩種結局可能,前者仍帶有一絲迷茫與不捨,後者事過境遷,心態上更加穩定,以此來表達告別過去傷痛的決心。

結論四、

真的這麼想忘掉一個人嗎?有時珍惜那些永遠不會忘的,試著包容那些不完美的對象,且認知到傷痛是必經的,才能在未來有餘裕去選擇自己喜愛的。

最後是問題,歡迎討論:

問題一、你覺得有一些歌詞注定只適合某一些曲風嗎?
問題二、你有撞見過曾經的愛人嗎?當下有什麼感覺?
問題三、有哪些MV超出了原先歌詞的意思,改變了作品的結局?

[注1]許光漢回歸本業出道做歌手 首支派台歌《別再想見我》戴佩妮操刀 | 香港01

[注2] 許光漢的歌原來是她寫的?戴佩妮親自分享《雙生火焰》超詳細創作故事分享,原來她談戀愛的時候竟然是這樣?-阿P聊音樂

[注3]突破時間的幻象-《騷人》導演陳映蓉專訪

采郁

采郁

熱愛文字帶來的悸動,
與它平行的是報之以全心。

文章: 261

歡迎分享感受,我們很樂意交流!

探索更多來自 循聲入座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