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險躲過山陀兒颱風侵擾的浪人祭,晴空萬里的好天氣與活動前猛烈的風雨形成一個極大的對比,為上萬名樂迷們帶來一個完美的週末,盡情地享受兩天近百團的演出。
活動首日,烈日當頭,一位來自南韓的民謠創作歌手「Lang Lee 李瀧」站上舞台,以沉穩且充滿力量的嗓音高唱著對人生的迷茫與困惑,帶著痛徹心扉的深刻情感,向社會的不公發出強烈的批判。李瀧的音樂不僅融入獨特的韓式民謠風格,更在旋律與詞句中滲透出對人性、社會現象的深刻觀察。
她的歌詞直白而富有張力,將日常生活中的不安與掙扎一一剖析,並不刻意追求安慰或和解,而是誠實地展現出內心的矛盾與痛楚,讓聽眾在她的音樂裡找到共鳴,也引發對現實的反思。在當前追求潮流、風格日益同質化的音樂圈中,李瀧憑藉著真摯的創作力量,闖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她的音樂不是喧囂的宣洩,而是沉穩且深入的對話,讓每一位細細品味她歌詞的聽眾,都能找到心靈的慰藉和啟發。
時隔九年返臺,攜團首登浪人祭「我這馬欲來唱歌」
繼2015年後,時隔九年再次以演出者的身分前來臺灣,對於臺灣的變化,李瀧有著頗深的感觸:「九年前第一次來臺灣的時候,對臺灣的印象是充滿大自然氣息的地方,但這次感覺都市化發展相當快速,車輛也相較以前多了不少。」
為了參與浪人祭的演出,李瀧特意設計一份精心安排的歌單,並安排樂手一同前來臺灣,還特地學習中文,只希望能清楚地傳達她的想法,她分享道:「我甚至請家教來教我中文,為演出中的talking做足準備,也在視訊螢幕放上了歌詞翻譯,希望每句話都能讓觀眾理解。」演出過程中,她用華語、台語甚至是客語與觀眾互動,向大家表達感謝:「我這馬欲來唱歌」、「甘蝦」、「恁仔細」,展現出她真摯的努力與心意。
雖然李瀧早有萬全的準備,但熱到超乎預期的天氣還是影響到設備的狀態以及她的表現:「今天真的太熱了,不太習慣這種天氣,所以剛剛在舞台上沒有完整發揮出來,我其實準備了一大張講稿有很多想對觀眾說的話,也想好好介紹每首歌曲概念,但因為試音花了比較久的時間,有點遺憾沒能傳遞給觀眾。」
浪人祭是一場以環保和永續為主題號召觀眾的音樂祭,與李瀧的個人理念不謀而合。她觀察到韓國的偶像文化,極度追求快時尚風潮,造成各方面的資源浪費,因此分享了她對於環保議題的實踐:「我選擇一年只準備一套演出服,今天穿的這身服裝就是我今年唯一準備的。」雖然實踐了環保,但她也坦言有時會遇到挑戰,例如臺灣的高溫讓她的服裝濕透無法更換,但她仍堅持在細節中堅持不過度浪費。
從自我安慰到集體療傷的心靈探索
李瀧的音樂創作始於一種自我安慰的方式,對她而言,創作從不是為了要跟大眾溝通,而是將內心深處複雜情感藉由旋律與文字宣洩。隨著這幾年聲量逐漸增加,她開始意識到音樂或許能傳遞訊息,成為一股力量影響他人。李瀧說:「寫這些歌詞的出發點,本來不是要跟大家對話,但最近有接到一些歌迷的反饋,在聽我的歌的時候或是看我演出的過程,會有一種集體療傷的感覺。」
她提到,每次站上舞台演唱那些在身心較為辛苦時期所創作出來的歌曲,總帶有一點痛苦、想哭的成分,並非單純愉悅的過程。對她來說每場演出都是在重溫創作時的艱難情感,但這種真實的情感流露卻意外地讓觀眾產生共鳴。
浪人祭的演出中,李瀧帶來八首曲目將她對於幸福、生活、社會現實等深刻思考逐步展現。以〈我為什麼知道〉作為開場,提出對幸福本質的疑問,透過「神」與「人」的對比來呈現不同層次的幸福和存在狀態。歌曲後半段接續唱著〈笑吧,隨心所欲〉以反覆的笑聲「哈哈哈…嘻嘻嘻…嘿嘿嘿…」引起樂迷對笑聲意義的反思。李瀧曾在過去的訪談中提到,笑聲是最能辨識一個人的方式,每個人的笑聲都是獨特的,無論是真心的喜悅還是掩飾的無奈,兩首作品的結合就像是在挑戰對生活意義與幸福的認知。
2016年發行第二張專輯的同名歌曲〈神的遊戲〉,唱著在追求故事與希望的過程中,人類被無形力量操控的無奈,李瀧因這首歌受到大眾矚目,並在隔年獲得「韓國大眾音樂獎」的最佳民謠歌曲獎,隨之而來著名的拍賣獎盃事件更是對於現實的諷刺。〈我吃了麵包〉歌曲中用麵包為象徵,表達藝術與生活的疏離及對消費文化的批判,表達了在物質世界中尋找意義的困惑與掙扎。〈患難的時代〉則充滿了對生存壓力的沉重,人們在社會動盪中掙扎的無奈情緒,甚至引發逃避現實的念頭。
此外,最新專輯中〈狼來了〉這首歌則是表達出底層人民在貧困與不平等中的反抗。有趣的是,這首歌演唱前,李瀧向大家解釋「狼」在韓語中跟「瀧」的發音相同,戲稱接下來「瀧來了」,同音雙關的巧妙深深烙印在觀眾腦中。
李瀧的作品中經常觸及社會議題,帶著批判的角度對習以為常的體制提出挑戰,她坦言:「當我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在一個社會群體裡面了,生活在某種制約成型的社會,我們其實無法真正的自由。」對於社會存在的不滿與疑問,時常得到的答案都是來自社會不成文的習慣,而她卻抱持著主動面對的態度,希望可以把問題搬上檯面討論。
舉例來說,李瀧分享著近期十分關注「反歧視法」的議題,她曾在2022年的首爾歌謠大賞上公開表態,呼籲社會推動法案訂定,她說:「我個人覺得要先有反歧視法,才能往下推進女性主義、LGBTQ+、貧富階級等議題。」可惜的是,這項法案至今仍未有實質的進展。
李瀧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常提出問題的人,這使得她被認為是非常關注社會議題的人,但她並沒有特定關注的某一個議題。她說:「身為一個音樂人和藝術創作者,我選擇這樣的發聲方式,這是我在做自己。」這些疑問與觀察最終轉化為她獨特的音樂表達,「比如說桌子和椅子的形狀是固定的,但我可能會用我自己的方式去使用它,這樣就會顯得跟別人不一樣。」李瀧仍不斷思考著如何讓聽眾更容易接收提問並產生共鳴的方法。
只有足夠愛這個世界才寫得出這些歌
今年八月,李瀧因緣際會下與相識多年同為音樂人的臺灣朋友「鄭宜農」在首爾舉辦專場,這場合作讓她印象深刻。她笑著說:「我其實在台上都比較自溺地抒發自己的痛苦,幾乎是邊哭邊唱,但宜農不一樣,她像是已經整理好情緒再唱出來的。」她形容宜農是一位深思熟慮的音樂人,擅長透過音樂傳遞訊息,讓聽眾產生共鳴,兩人的表達方式形成了微妙而有趣的對比。
回憶起當時兩人的排練,透過翻譯軟體去理解對方的歌詞,意外發現彼此都很喜歡在歌詞中玩文字遊戲,她說:「我們的共通點是都愛玩文字,我非常享受研讀彼此歌詞的過程。」她相信正是兩人對語言和情感的相似追求,才促成這段具有火花的合作。
在浪人祭過後,李瀧北上到 The Wall 舉辦個人專場,特別邀請宜農再次參與,並合唱共同創作的〈寬寬仔來到祢的面前〉宜農開心地表示:「這應該是全球第一首台語加韓語的歌曲。」宜農談到對李瀧的欣賞:「李瀧是我認識的人裡面,數一數二愛這個世界的人,你要足夠愛這世界到某個程度,才能寫出這些歌。」
音樂不僅是聲音的表達,更是情感的載體。李瀧透過旋律歌詞展現出對階級、性別等議題的反思,並向社會的不公大聲吶喊控訴,提出關於人生百態的疑問,從個人的掙扎到集體的痛苦,她用真摯且充滿力量的聲音,唱著對這個世界的熱愛與失望。在李瀧的音樂作品中,總能喚起聽眾的經驗共鳴,探索人性中脆弱與堅強的部分,讓人們在音樂中找到慰藉及啟發,悄悄的在心底刻畫下深刻的痕跡。
撰稿人:雁苓
探索更多來自 循聲入座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