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城市熱鬧喧囂,關上黑市音樂大門後,頓時回歸了夜晚原先的靜僻。這是孕育音樂的場所之一,也是接下來要迎接這位「新流行人類」的地方。稍待一陣後,門再次開啟,高出筆者幾乎一顆頭的NIO出現眼前,中低音的穩健嗓音,帶出他堅定自信的一面,而談吐中卻充滿著活潑氣勢,很快便能熱絡起在場的氣氛。
如何認識NIO?相信一點也不難,還未聽過他的聲音,便會被他深邃的五官、高帥的混血外表所吸引,而在聽到他的聲音後,除了擁有優雅的英國口音外,講起中文卻也端莊無比,而最特別的,是他那習自古典鋼琴、音樂學院正統教育,之後經歷搖滾樂團、電音舞曲的洗禮,形成與台灣大眾流行融合的獨門音樂風格。
此次採訪相當榮幸請到NIO本人,本文將透過問題切入,記述他來黑市音樂一年,以新人之姿發行第一張專輯之前的經歷,而本文重點將聚焦在NIO過去經歷、音樂理念及未來與展望三大主題,各主題可能以訪談內容整理或採問題導向進行,加入筆者和NIO本人的對話內容,同時也盡可能整理NIO在過往採訪過的資訊,方便初次認識NIO的朋友深入淺出地了解這位特別的音樂人。
過去經歷
NIO,畢業於英國當代音樂表演學院(ICMP),主修爵士歌唱,並擅長 Keyboard 及貝斯等樂器。從小到大在英國牛津、倫敦、日本東京、台灣等地生活過,造就他不管在創作上或人生經驗上都擁有著各種光譜兩端的思維。筆者粗略分成三個階段:
◤6~11歲初萌階段◢
這個階段的NIO生活在英國牛津,五歲時父母送他上鋼琴課,開始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相信也因為地緣關係,受到國外的薰陶,積累著不同於國內的文化與視野。
◤ 11~18歲音樂培養階段◢
這個年齡段開始經歷不同的國際視野,雖然基本上回到台灣高雄生活,但16歲時曾赴日本索尼音樂公司培訓2年,成為日本台灣兩邊跑的半遊子。NIO憶起這時期的他其實和其他小孩一樣,很喜歡玩電動,但最讓他為之著迷的,是一款名為《Final Fantasy》(太空戰士)的遊戲,這款以奇幻與科幻題材的日本RPG遊戲,除了涉及廣泛的遊戲類型外,遊戲中的各種主題曲、配樂更是豐富且經典,從莊嚴的古典交響、重金屬到電子舞曲無不包含,使當時僅十三、十四歲的NIO深受其影響,才真正發現自己非常喜歡音樂。此後開始探索當時古典老師教給他以外的音樂,除了找到《Final Fantasy》中的鋼琴譜曲來彈奏外,也開始試著改編節奏,嘗試不同的風格,也藉由嘗試的過程,開始探索自己喜歡什麼樣的音樂以及喜歡演奏什麼樣的音樂,建立起自己的音樂品味。
十五、十六歲時開始寫歌,同時也從cover西洋流行樂中,學會彈奏和聲、簡單旋律。NIO回憶道:「摸索自己的音樂喜好需要蠻長一段時間,但大概就在我開始彈奏《太空戰士》及做了西洋流行cover後,才慢慢發現自己適合做什麼音樂。」而這些音樂元素其實在他過去的單曲及新專輯當中,都能尋得些蛛絲馬跡。
十六到十八歲左右的NIO,又開啟人生另一篇章,被師長推薦參加日本索尼音樂在台徵試新人的比賽,隨後在眾多選手中脫穎而出,前往日本成為練習生。2年期間幾乎日本台灣兩邊跑,參與歌唱、跳舞、體態等團訓,接受每天10小時的魔鬼訓練,雖順利完成訓練,也即將以男團形式出道,但卻放棄了機會,毅然決然選擇重新踏上英國,就讀位於倫敦的當代音樂表演學院。原因筆者將把它留到闡述「音樂理念」時再提。
◤18~21歲增進音樂多元性階段◢
這個時候的NIO是他大量接觸音樂及獲取靈感的黃金時段,NIO說道:「念了大學後,我才真的主動接觸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欣賞不同曲風所帶來的碰撞,譬如:看自己喜歡樂團的演唱會、交響樂、到Local pub、Live House、夜店等,聽各種音樂風格的歌。」當時的他就像一塊海綿,幾乎將自己浸入了音樂染缸中,開始慢慢發現哪些音樂自己能多嘗試利用,哪些又不太適合自己去做。同時在這期間自己也組了搖滾樂團,透過實際經驗,將所學所思所想一部份實現在每場表演之中,也因緣際會擔任了HUSH在英國巡迴的暖場嘉賓。
時光荏苒,大學畢業也訴說著一個人生道路的抉擇。如今回到台灣並在黑市音樂發行首張專輯的NIO回憶起當時的選擇,他這樣說:「當時看到英國有很多做音樂的人,往往被埋沒了十幾年還不見得被大家發現,也看到有些人甚至比自己更加努力十倍,卻仍在樂壇上載浮載沉。於是想到台灣,雖然比起英國市場小一些,但卻更容易被聽見,所以才決定畢業後回到台灣。」(截自podcast:說說說說你愛音樂)
接下來就個別主題,來講述NIO對於音樂的理念。
音樂理念
◤藝術性與市場性的衝突?NIO:比起金援支持,自由創作更可貴◢
十六到十八歲這段期間,過著東京、高雄兩邊跑的生活,做為練習生身分的NIO,通過了種種難關,終於將以偶像男團的形式出道,本該就此踏上演藝道路發光的他,毅然選擇轉身,搭上飛往英國的班機前往倫敦就學。
筆者刻意想討論這段,其實既好奇又擔心,沒想到NIO爽朗的回答一掃了筆者多餘的想像。
他回應道:「索尼音樂他們比較傾向培育演藝人才,以塑造偶像男團為主目標,像是經營品牌,因此演出作品都是由公司安排,不一定適合自己或自己想要。而他們做出來的音樂真的就會是傳唱度較廣的作品,偏向以市場的角度來考量,而少了些全盤的藝術性。當然這樣也是較簡化的講法,自己目前做的音樂也多少會考慮到市場需求,但在價值觀上我認為與他們是有一些偏差的,畢竟我並不想捨棄我自己的藝術性,想要透過作品說一些故事,如果被公司限制住的話自己會覺得很可惜。所以我選擇創作自由,可能沒有公司的資源支持也沒關係。」如今大學畢業的NIO,透過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歌手們,及願意在背後支持他的公司,加上自己擁有足夠的音樂技巧及能力,也漸漸在樂壇上發光,走出自己的道路。
◤其實我會的很多!不僅是「歌手」,而是位「音樂人」◢
擁有多項才能,尤其擅長鍵盤、貝斯的NIO,不管從寫歌、演唱、演奏到編曲皆能一手包辦。對於筆者提到「歌手」身分時提出了修正,他說:「其實自己並沒有特別覺得要以歌手的身分出現,比較會說我是一個音樂人,只不過我也會唱自己做的歌。因為我覺得歌手大家的刻板印象比較像公司幫我找一個songwriter,曲子也幫我做好,自己負責唱就好。但其實我自己在音樂創作上也做了非常多的東西,也從不嫌棄這些。因為不管自己當的是製作人、作詞人、作曲人或編曲人等,只要你會的東西越多,就會對這整個作品更有掌控力。我蠻喜歡這樣的感覺,能夠有辦法從頭到尾參與一個作品的誕生,這是非常讓人滿足的。」
◤做真實的自己,才會與眾不同◢
每位創作者不免在創作路上尋找著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樂壇上我們總能很快地抓住某些藝人歌手讓人記憶深刻之處,如:周杰倫的中國式歌詞、田馥甄優雅中帶著悲絕的嗓音、青峰詩意又充滿想像的歌詞等。雖然在定位上,仍難以透過數首歌、一張專輯來定義,但NIO的回應卻令筆者大感贊同。
他說:「雖說自己的出身背景算是獨特,但仍然有許多混血出身的人,某部分也和我擁有相似際遇吧?所以我覺得經由這樣的特性,不自覺吸收了很多不同的文化,因此意識到其實『放手做自己』才是與眾不同的表現。因為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大家才會覺得你有所不同。」
其實綜觀現今台灣許多獨立音樂人、樂團的表演,無不都在表現自己,才樹立樂壇百花齊放的現象,也正因為這樣,創作者不再如從前般刻意樹立品牌,而是朝「自己就是品牌」為目標,找到所謂的個人定位。
◤我的音樂不一定順耳,但它永遠不會無聊◢
「我不希望自己的音樂太順耳,或是太容易被猜測它其中的脈絡,對我來說就會變得很無趣,不希望自己的音樂成為那樣。」相信聽過NIO的歌都會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他刻意將非常多不同的元素放在音樂裡頭,讓人意想不到原來華語流行樂可以有這樣的風格。NIO強調:「我希望我的音樂是活躍的,然後不斷在演化,希望讓大家聽到不會覺得舒服到被遺忘的歌。」在音樂詮釋上,筆者往往在分析歌詞時常以「主歌」、「導歌」、「副歌」、「C段」做區分,迅速抓住大脈絡常常也就抓住了歌的敘事方式。但NIO的歌卻總是給人「摸不透底」的感覺,尤其專輯中的〈Shut it down〉、〈日落〉等,更是將這樣的曲式架構徹底打破,玩起轉調又轉調、節奏加速又減速的音樂遊戲,和他合作創作音樂的羅西也曾說過NIO的音樂很跳,也正好與她某些地方不謀而合。因此從NIO身上,筆者也看到了更多音樂的可能性,就如同在採訪時,他這麼說:「在現在串流音樂流行的時代,其實我們的注意力已經變得薄弱很多,往往不認識的藝人,我們可能只給了他們十到二十秒的時間,便決定要不要跳下一首,所以我希望我的音樂能給人『我不知道我喜不喜歡,但音樂好不一樣』的感覺。有些藝人的音樂可能一聽就會很喜歡,有些可能第一次、第二次聽會覺得不習慣,好像沒有一般流行歌順耳,但卻有種越聽越順的感覺。所以我覺得,音樂的可能性真的比我們想像中的多;可以流行的東西或許比我們想像中的多,只不過要給音樂一個機會,用心開拓自己的視野。」
◤不是要你理解我,而是透過音樂理解你自己◢
筆者在採訪前透過NIO從前經營的YouTube,認識到他更早前的作品,如:〈黑白B&W〉、〈萬人迷〉、〈人造人〉等,也讓NIO有些驚訝,笑說:「好用心,竟然回去聽我們已經在串流平台下架的作品。」透過分享從前作品中所看到的歌詞感想,發現歌詞長度與現在有著較明顯落差。NIO分享道:「其實就是因為隨著經歷過不同經驗,自己的音樂也在不斷演化,同時看到了更多不同的人事物,學到其實不用每一首歌都要寫那麼多詞,有些時候反而寫的越少還比較好懂,或是能給聽眾多一點空間去發揮自己的想像。所以我在之前的專輯訪問中不會想要講得太死,因為某種層面上應該你想要怎麼定義,就怎麼定義它,不是希望怎麼樣去傳達,而是將想法交給聽眾自我理解,進而理解自己。」
◤以小喻大,將觀察到的現象寫成歌,溫柔地反抗社會◢
談論到在一篇專訪中,NIO提到希望未來能夠創作為別人發聲,或敘述大家不願意去提的話題,以及記錄自己的生活歷程。NIO回應:「因為自己正在經歷,算是認識到這個世界真面目的時期,而很多事情也都是從情感中學習到的,包括自己處理感情的方式、如何面對悲傷。很多時候我並不想直接形容這個悲傷情緒,而是可以從一些小的事情,去呼應到較大的議題。其實會發現,大多數的人會想要從流行音樂裡面的詞,去找到一塊屬於自己的故事。而很多人會害怕去講自己最心痛的事情或者最擔心的事情。因此當寫出這種歌時,我發現這跟觀眾產生的共鳴是最大的。」隨後NIO也分享自己觀察到的社會現實,並表示自己有某種想要衝撞、反抗這個社會的心態,但願意用更溫柔的方式,透過歌詞來表達他所觀察到的社會及心得。他提到:「其實台灣的流行樂比起西洋的會再更沉重、悲傷一點,我覺得這就和我們的社會、文化不同的關係,導致我們在處理感情的方式不太一樣。而在以歌詞描述感情的過程,便可能帶入些社會觀察,運用一件小事,然後帶到大的事情,讓聽眾慢慢去發想,我想這是我這張專輯甚至是未來的音樂可能會朝向的目標。」
「一件作品要先能感動自己,才能去感動別人」筆者認為,當一位創作者在創作過程,願意挖出自己內心深處最痛、最深刻的一個東西呈現給讀者,那種真實的情感揭露反而才有足夠力量吸引到他們,進而產生共鳴。
未來與展望
◤加入黑市音樂後,在音樂創作上的最大不同是什麼? ◢
NIO:「其實在進到黑市音樂前,自己就像個控制狂,所有事情一定都要在我的掌控之中才能安心,所以我認為進到黑市音樂最大的不同,是學會適時的放手,尤其在音樂創作方面,許多後製、混音都會交給公司去做,畢竟自己並不是個Professional Producer(專業製作人),如:製作人孟堯(亦為眠腦Sleeping Brain 主唱),他也都會幫我加些合成器的音效,讓原先已算完整的Demo更加精緻化,提升到商業水準。」
當然,協助NIO後製編曲的人並不只孟堯,也有老闆Oliver、Dizparity及黃少雍等,NIO特別分享與Dizparity合作過程的趣事:「我是來黑市後才認識Dizparity,有很多歌如:《刺穿我的心》、《Just Stay》、《Shut It Down》、《在你眼中是誰》等編曲部分都交給他來處理,因為我喜歡他的音樂品味、相信他的水準,也有部分原因是我們兩人都曾去到英國念音樂,在某些觀念上很合得來,所以有好幾首歌拿回來聽後,發現不是原先自己心裡預想的,但是好聽的,讓我的作品有更大的加分作用。」
◤未來有什麼樣的規劃嗎?是否有考慮做全英語專輯?◢
NIO:「其實我自己也不會把目標訂的那麼明確,例如說十年後要成為什麼。我比較專注在當下,比如今年發了專輯,明年是不是可以發第二張或演唱會等,想讓自己每一步走的都比上一步更好。」
筆者最後提問全英語專輯,是鑒於看到NIO在國外的高人氣,也同時和NIO分享自己在聽他的英文歌時特別感受得到他情感飽滿的一面而提出,但需要受到的挑戰相當多,因此NIO回應:「也許不一定到專輯,或許出EP或像現在這張專輯一樣,中間加幾首英文歌。至於情感飽滿我覺得因為英文是我的母語,用英語來表現就會比較接近內心,但其實不同的語言它們擅長表達的東西會有所不同,可能某些感覺用中文表達很奇怪,有些用英文表達不太對,用更簡單的方式說,有些時候是會為了押韻而更換語言,有些時候透過英文和中文節奏的不同來回切換,讓整首歌的流動方式有所不同。所以我覺得語言就像樂器的一種,擁有不同的音色和不同的彈法,所以不太會去強求該用什麼語言。」來回跳用不同語言確實也是NIO的優勢,更符合他喜歡多變風格的曲風,在他的人生規劃裡也不一定要用規劃限縮了自己的人生,也許多變、不受約束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自在生活,但NIO卻以實際行動,在他的人生價值、他的音樂風格中活出了這樣的生命。
結語
NIO十數年的音樂生涯仍在進行中,擁有好人緣的他受到許多人的幫助,終於達成音樂路上的第一個里程碑-發行首張專輯。筆者曾在某場文學講座上聽講者提到:「其實文壇比商場上溫暖許多,前輩們都相當熱心、不藏私地教導每一位想要成長茁壯的新人。」相信樂壇也是如此,透過前輩們的提攜、自己在音樂創作上的堅持,相信NIO定會在未來發展出一塊能讓他發光發熱的天地。蕭敬騰老師也曾說過:「只有全心全意的投入,承受毫不保留的風險,音樂才會還給你,你要的東西。所以請問問自己,你給它了多少?」音樂路上從來不孤獨,但音樂創作總要面對孤獨,唯有嘔心之作、發自內心抒發的作品,才能贏得擁有同樣感覺的聽眾,屆時音樂的力量才真正發揮它的傳播力、感染力,以及治癒能力。他是NIO,人稱「新流行人類」,帥氣外表下,藏著一個不安於庸俗的多才型創作音樂人。
參考資料
感謝黑市音樂提供採訪協助及提供相關資訊
Mr.生活扉頁-專訪/NIO 新流行人類談全新專輯《地平線 HORIZON》
說說說說你愛音樂- EP.72 Oliver & 新流行人類 NIO「沒有這麼多懷才不遇,只有你是不是真正的才」
探索更多來自 循聲入座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